苏鲁豫皖交界二十多个地市县区的生猪生产状况
发布日期:2006-11-12 09:51 作者:
一.圈存量显著减少,空圈率增高。调查中发现—些生猪生产大县,往年这个季节的圈存量都在30万头左右,而目前—般都不足20万头,同比下降 30%,能繁母猪同比下降40%。许多农户在春夏肥猪出栏后未能及时补栏, 许多圈舍都空空如也,有的已用于存放柴火或杂草丛生。
二.猪价肉价上扬,农民却不愿养猪。进入7月份以来, 肥猪价格持续上扬,由原来的每公斤4元-4.50元已上涨至目前的7.20元-7.60元,与今年5 月份相比较,价格上涨70%以上。肉价以上海市场收购价为例,白条肉由今年5月份的每吨8200元上涨至目前每吨12000元,涨幅达46%以上。猪价及肉价目
前均已上涨至盈利的价位,然而调查中发现, 目前农户中补栏和上养猪项目的并不多,部分农民仍在观望,相当多的农民已坚持多年不再养猪。
三.养猪大户数量呈减少趋势。当前,农村中的养殖模式正在发生明显变化,千家万户的3头-5头猪的散养户正在急剧减少,规模较大的养殖户( 如每批养1000头猪以上的户)也在减少,呈现明显的两头减少、中间( 每批养几十头至几百头的户)扩大的趋势。原因分析:
1.农民经不起反复折腾(赔不起、亏不起)。 多次周而复始的养猪业的潮起潮落,使许多规模养殖户明显减少, 原因是他们经不起这种市场一次次低潮的冲击,纷纷下马或转项。
2.正常行情下农民养猪无利可图。即使在正常行情下,农民养1头猪,在不计人工在内的情况下,除去购猪苗钱及饲料、防疫及医疗费等成本支出,1头猪的纯利也只有100元左右。每年养3头-5头猪的农户也仅盈利五六百元钱,只及外出打工1个月的收入而已。因此,农民算过账后,认为不上规模的养猪不如外出打工。
3.新一代农民不愿意养猪。 基本上进入小康生活圈的新一代农民住上了小楼房,他们崇尚城市生活,不愿干又脏又累的养猪活。因此, 农村中的年轻—代的农民基本上都不养猪。
4.农村中的“留守族”没有能力养猪。当前, 机械化和优质化肥的普及和使用,农民花在农田中的时间每年仅2个月至3个月, 其余时间大多外出打工,而老弱病残及儿童成了农村中的留守族,他们没有能力养猪。
5.重大疫病反复发生,部分农民害怕养猪。 近年来以夏秋季节高热症为主的猪病,年复一年地使许多地区的养猪业遭到重大损失。较高的发病、 死亡、淘汰率使一部分农民对生猪高热症害怕而不敢养猪, 有的农民就干脆不养猪。
6.猪品种改良呈倒退趋势。近10年来, 县乡两级家畜改良工作呈现停滞不前或名存实亡状态,农村中的猪品种改良自生自灭,无人问津, 农民各自寻找门路。许多地区农村中猪品种各异,但总体品种呈退化趋势。
建议与对策1.品种更新换代适逢时机。当前,又一轮的猪价上扬, 养猪户们及许多农民急需购猪补栏,尤其是急需购进和更新二元母猪,这段时期,市县两级农牧部门若能抓住时机,协助农民将农村中的劣质母猪来一次换代,是再好不过的事情。2.改变养殖模式需政策引导和扶持。 当前农村中的养猪模式如同家庭联产责任制一样,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, 千家万户的散养正在向规模化饲养和养殖能手集中和转变,这也是农村中的一次重大变革, 但亟须政府从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。 比如上规模的养猪户需要盖新型科学的整排圈舍(或养殖小区),需要土地,需要资金, 需要引进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方法,需要地方政府从政策上、资金上去扶持和引导, 需要农牧部门派技术人员从良种良法上支持,这也正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, 各地应认真抓实抓好。 (福建农产品网)